我國汽車行業總產值占GDP比重較大,是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汽車行業產業鏈長、輻射面廣,與其相關的上下游產業極多,其上游涉及鋼鐵、機械、橡膠、石化、電子、紡織等行業,下游涉及保險、金融、銷售、維修、加油站等行業,因此汽車產業的平穩增長對經濟有很大的拉動作用。在穩增長政策前提下,考慮到節能環保等因素,預計未來汽車行業政策基調大概率仍是正面的,政策手段也會從單純刺激總量增長逐步向調整結構轉變。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汽車整車制造行業需求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國內汽車產量2819萬輛,同比增長14%,遠高于2015年5%的增速。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經濟的發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是推動汽車普及的重要因素。我國人均GDP從2004年的1508美元上升至2016年的8123美元,汽車千人保有量也從2004年的21輛上升至2016年的134輛,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汽車千人保有量仍然較低。
從人均GDP和汽車千人保有量指標來看,我國目前所處階段與韓國1993年前后、巴西2008年前后十分相似。根據統計,1993年韓國人均GDP為8741美元,汽車千人保有量為142輛;巴西2008年人均GDP為8788美元,汽車千人保有量為141輛。韓國在2004年人均GDP超過1.5萬美元,汽車千人保有量達到246輛;巴西2014年人均GDP為1.2萬美元,汽車千人保有量超過200輛。隨著我國人均GDP水平的提高,我國汽車千人保有量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據悉,我國正在加緊制定智能汽車產業發展戰略規劃,并將陸續出臺適合智能汽車未來產業發展的標準體系、道路交通規范、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法律法規等相關政策和措施。業內普遍認為,智能汽車產業發展前景巨大,能夠使我國現有汽車產業規模再擴大1萬億元,同時能夠拉動5G、車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多個領域實現快速發展。隨著相關政策的出臺,智能汽車產業將進入政策紅利期,萬億規模市場也將加速崛起。
勞動密集、資源密集的汽車制造活動已經逐步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進行產業轉移,中國市場因其巨大發展潛力與增長空間尤為吸引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汽車廠商通過資本合作及技術合作等多種方式進入國內市場,給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
近十余年來,汽車行業和發動機行業在技術和市場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發展,隨著工業技術水平提高和汽車產業集群效應,中國正逐漸成為世界汽車制造業重要地區,我國汽車行業也取得了高速發展。
近年來,隨著汽車產銷量的逐年增長,我國汽車整車和零部件制造業的收入、利潤規模進一步提高,但受行業競爭激烈等因素影響,行業整體利潤率水平有所下滑,行業內企業的競爭狀況出現分化,部分競爭力較強的整車和零部件制造企業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利潤率水平。
中國汽車市場已經進入了第二個增長階段,市場重心從一線城市向擁有較大發展潛力的二三線城市延伸。中國目前千人汽車保有量剛剛超過100輛,與美國近800輛的保有量相差巨大,意味著中國汽車市場潛力依然巨大,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城鎮化的加快,中國汽車消費量將不斷增長。